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幼羔急性、致死性传染病。临床上表现为腹泻与败血症。
[病原]
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、中等大小的杆菌。本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,60℃、15分钟即死亡,一般常用消毒剂均易将其杀死。
[流行特点]
多发生于出生数日及6周龄的羔羊,有些地方3~8月龄的羊也有发生,呈地方性流行,也有散发的。该病的发生与气候不良、营养不足、场地潮湿污秽等有关。放牧季节很少发生,冬春舍饲期间常发病。经消化道传染。
[症状]
潜伏期1~2天。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两种。
(1)败血型 多发生于2~6周龄羔羊。病羊体温41~42℃,精神沉郁,迅速虚脱,有轻微的腹泻或不腹泻,有的带有神经症状,运步失调、磨牙、视力障碍,也有的病例出现关节炎,多于病后4~12小时死亡。
(2)下痢型 多发生于2~8日龄新生羔。病初体湿略高,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,粪便呈半液状,带有气泡,有时混有血液。羔羊表现腹痛,虚弱,严重脱水,不能起立。如不及时治疗,可于24~36小时死亡,病死率15%~17%。
[病变]
败血型者剖检胸、腹腔和心包见大量积液,内有纤维素样物;关节肿大,内含混浊液体或脓性絮片;脑膜充血,有许多小出血点。下痢型者主要为急性胃肠炎变化,胃内乳凝块发酵,肠黏膜充血、水肿和出血,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,肠系膜淋巴结肿胀,切面多汁或充血。
[防治]
大肠杆菌对土霉素、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有敏感性,但必须配合护理和其他对症疗法。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~50毫克,分2~3次口服;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~20毫克,分两次肌肉注射。20%磺胺嘧啶钠,5~10毫升,肌肉注射,每日两次;或口服复方新诺明,每次每千克体重20~25毫升,1日2次,连用3天。呋喃唑酮,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~10毫克,分2~3次内服。也可使用微生态制剂,如促菌生等,按说明拌料或口服,使用此制剂时,不可与抗菌药物同用。新生羔再加胃蛋白酶0.2~0.3克。心脏衰弱的,皮下注射25%安钠咖0.5~1.0毫升;脱水严重的,静脉注射5%葡萄糖盐水20~100毫升;有兴奋症状的病羔,用水合氯醛0.1~0.2克加水灌服。预防本病,主要对母羊加强饲养管理,做好抓膘、保膘工作,保证新生羔羊健壮、抗菌素病力强,同时应注意羔羊的保暖。特异性预防可使用灭活疫苗。对病羔要立即隔离,及早治疗;对污染的环境、用具要用3%~5%来苏儿液消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