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养殖户创造利润,为企业创造利润
为社会创造财富,为员工创造前途
——辽宁绒山羊绒毛开发有限公司
1 肝片吸虫病
该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病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囊炎。
(1) 流行病学 该病分布极广,往往呈地方性流行。多雨温暖的季节里,该病常普遍流行,严重感染主要发生于秋季,在潮湿的年份则发生于夏秋两季。长期在潮湿牧地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只往往感染严重。临床上绵羊患该病的多于山羊。
(2) 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强度、动物健康状况、动物年龄及感染后的饲养管理条件等。成年羊若寄生少数虫体往往不表现病状,但对羔羊来说,即使寄生少数的虫体,也可能造成极大危害。
(3) 急性型病例。秋季羊只受到严重感染时可发生急性型病状。病羊表现为轻度发热、食欲减退、虚弱和易疲倦,放牧时离群落后。有的出现腹泻、黄疸、腹膜炎等症状。有的可摸到增厚的肝脏边缘,肝区有压痛表现,叩诊可发现肝脏浊音区扩大。羊发病后迅速贫血,黏膜苍白,有的病例在发病几天后死亡。
(4) 慢性型病例。这类情况最常见,表现为贫血逐渐加重,黏膜苍白,眼睑、颌下、胸下及腹下发生水肿,并逐渐加重,出现胸水和腹水现象。病羊消瘦,毛干易断,食欲消失。患病的母羊乳汁稀薄,怀孕母羊流产,临死前下痢。
(5) 预防 每年进行3次预防性驱虫。驱虫时间根据该病在各地的流行特点而定。原则上第1次驱虫应选在虫体大部分成熟之前20~30d进行,即成虫期前驱虫;第2次应选在虫体大部分成熟时进行,即成虫期进行;第3次应在第2次驱虫后3个月进行。
(6) 治疗
a 、 硝氯酚。每千克体重4~6 mg,对60 d以上的大片吸虫有较好效果。该药不溶于水,可拌于精料中喂服,或口服。该药毒性低、用量小、疗效高,为较好的驱片形吸虫药物。
b、 硫溴酚。绵羊每千克体重50~60 mg,山羊每千克体重30~40mg,一次内服。该药毒性低、疗效高,对寄生的幼虫有一定效果。
c、 抗蠕敏。每千克体重18 mg,一次口服。该药对怀孕母羊无不良影响。
d、 碘醚硫胺。每千克体重7.5~10 mg,一次口服,此药对杀灭寄生的成虫和幼虫效果都好。
e、 四氯化碳石蜡油?穴50%?雪注射液。 成年羊3~6 mL,羔羊2 L,肌肉或皮下注射。该药疗效好、副作用大,怀孕羊慎用。种羊和体弱的羊只可分2次使用,中间隔天用1次。对大群羊进行驱虫时,务必先选出少量羊只分批进行试验,然后再给大群羊用药,以防大群中毒。若发生中毒,可用5%氯化钙溶液配5%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解救。
2 羔羊痢疾
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其特征是:持续性下痢。该病常使羔羊大批死亡。
(1)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,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。天气寒冷,气温骤变能加剧该病的发生。每年立春前后发病率较高。病羔羊和带菌的母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。
(2) 症状 病羔羊精神沉郁、垂头、弓背、畏寒、不吃食、常卧地不起,随后病羊下痢,排绿色、黄色、黄绿色或灰白色的液状粪便。羊体高度消瘦,体温、呼吸、脉搏无显著变化,如治疗不及时往往于2~3d死亡。如后期粪便变稠则表示病情好转,应抓紧时机进行治疗。
(3) 预防 对怀孕后的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,冬季做好保膘保胎工作。产房应清洁卫生,阳光充足,通风良好,温度适当,地面铺上垫草。羔羊出生后搞好护理,做好断脐消毒工作,把初乳挤去数滴后再让羔羊吸吮。该病流行地区的怀孕母羊,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进行预防,第1次选在分娩前20~30d内在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2 mL,第2次在分娩前10~20 d内于另一侧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3 mL,这样初生的羔羊可获得被动免疫力。
(4) 治疗 灌服6%硫酸镁溶液?穴内含0.5%的福尔马林?雪30~60 mL?熏经6~8 h后再灌服0.1%的高锰酸钾溶液10~20 mL。未痊愈的羊只可重灌高锰酸钾溶液1~2次。
(5) 抗菌疗法。磺胺脒1 g,鞣酸蛋白0.2 g,碳酸氢钠0.2g,每天2~3次。同时每天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,每天2次,至痊愈;出现脱水症状的每天补液1~2次。心力衰弱的应强心。
(6) 中药疗法。去核乌梅6 g,诃子肉9 g,炒黄连6g,黄芩3 g,郁金6 g,神曲12 g,猪苓6 g、泽泻5 g,将上述药捣碎后加水400 mL,煎汤至150 mL,红糖30 g为引,1次灌服30 mL,如仍拉稀可再灌1~2次;白头翁、秦皮、黄连、炒健曲、炒山楂各15g,当归、乌梅各20 g,车前子、黄柏各30 g,加水500 mL,煎至100 mL,每次灌服5 mL,每天2~3次,连用2~3 d;对急性昏迷的羔羊,可用朱砂0.3g,冰片0.1 g,全蝎0.25 g,温水灌服,可起急救的作用。
3 病毒性口炎
该病又叫羊口疮?熏即羊传染性脓疱病。该病以口唇等部位皮肤、黏膜形成丘疹、脓疱、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。
(1) 流行特点 该病以3~6月龄的羔羊发病较多,常呈群发性流行。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,但呈散发性流行。病羊和带病毒羊为传染源,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、黏膜感染。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,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圈舍或牧场而引起。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,该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。
(2)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、蹄型和外阴型3种,也有混合型感染病例。
(3) 唇型。病羊口角、上唇或鼻镜上首先出现散在的小红斑,小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,继而成为小疱或脓疱。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。如为良性经过,则经1~2周痂皮干燥、脱落而康复。严重病例,患部继续发生丘疹、水疱、脓疱、痂垢,并相互融合,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、脸和耳廓等部位,形成大面积龟裂、易出血的污秽痂垢。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,痂垢不断增厚,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,影响采食,病羊日趋衰弱。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、化脓性病原菌继发感染,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,致使病情恶化。有些病例口腔黏膜也发生水疱、脓疱和糜烂,使病羊采食困难。
(4) 蹄型。病羊多见一肢患病,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,甚至全部蹄端的。通常于蹄叉、蹄冠或细部皮肤上形成水疱、脓疱,脓疱破裂后则形成由脓液覆盖的溃疡。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、坏死,常波及基部、蹄骨,甚至肌腱或关节。病羊跛行,长期卧地,病情缠绵。也可能在肺脏、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,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。
(5) 外阴型。外阴型病例较为少见。病羊表现为有黏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,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;乳房和乳头皮肤?穴多系病羔羊吸吮时传染?雪上出现脓疱、烂斑和痂垢。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,出现脓疱和溃疡。
(6) 鉴别诊断
a、 与羊痘的鉴别。羊痘多为全身性表现,且病羊体温升高,全身反应严重,结节呈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,界限明显,似脐状。
b、 与坏死杆菌病的鉴别。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,一般无水疱、脓疱病变,也无疣状增生物。
(7)预防
a、 不从疫区进羊或购入饲料、畜产品,引进羊需隔离观察2~3周,严格检疫,同时对蹄部进行多次清洗、消毒,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。
b、 保护羊的皮肤、黏膜,勿使其受损伤,拣出饲料和垫草中的芒刺;加喂适量食盐,以减少羊只啃土、啃墙现象,防止发生外伤。
c、 该病流行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免疫接种,使用疫苗株毒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。
(8) 治疗
可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,除去痂垢后再用0.1%~0.2%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,然后涂2%龙胆紫、碘甘油溶液,每天1~2次,至痊愈。蹄型病羊则将蹄部置5%~10%甲醛溶液中浸泡1min,连续浸泡3次;也可隔日用3%龙胆紫溶液、1%苦味酸溶液涂拭患部。
4 病毒性关节炎-脑炎
山羊病毒性关节炎-脑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。特征是成年羊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,间或伴发间质性肺炎或间质性乳房炎。羔羊常呈现脑髓炎症状。
(1)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,只在山羊间互相传染,绵羊不感染。无年龄、性别、品系间的差异,但以成年羊感染居多,感染率为15%~81%。患病山羊和潜伏期隐性患羊及被污染的饲草、饲料、饮水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。感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。感染母羊所产的羔羊当年发病率为16%~19%,病死率高达100%。
(2) 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脑脊髓炎型、关节炎型和间质性肺炎型。多为独立发生,少数的有交叉。但在剖检时?熏多数病例具有其中两型或三型的病理变化。
(3) 脑脊髓炎型。潜伏期53~151 d,主要发生于2~4月龄羔羊,有明显的季节性,80%的病例发生于3~8月间。发病初期病羊精神沉郁、跛行,进而四肢僵直或共济失调,一肢或数肢麻痹,卧地不起,四肢划动。有的病例眼球震颤、惊恐、角弓反张、头颈歪斜或作圆圈运动。有的面神经麻痹,吞咽困难或双目失明。病程半年至1年,个别耐过病例留有后遗症,少数有肺炎或关节炎症状。
(4) 关节炎型。发生于1岁以上的成年山羊,病程1~3年。病羊肩淋巴结肿大。典型症状是腕关节肿大和跛行。也可发生于膝关节和跗关节,俗称“大膝病”。病情常逐渐加重或突然发病,病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水肿、湿热、波动、疼痛,有轻重不一的跛行,进而关节肿大如拳,活动不便,常见前肢跪行。
(5) 肺炎型。较少见?熏无年龄限制,病程3~6个月。患羊咳嗽、呼吸困难,胸部叩诊有浊音,听诊有湿啰音。
(6) 诊断 依据病史、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。
(7) 防治 尚无有效疗法和预防疫苗。主要以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工作为主,在无病地区应提倡自繁自养,严防该病由外地带入。
联系电话:13604152798
服务热线:0415-8519662
公司地址:辽宁省凤城市通远堡镇富民委106号
公司常年收购羊绒地址:通远堡镇原镇政府
Email:rongshanyang1@163.com
邮编:118105